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甘肃作为先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研究周人的发展踪迹及其国家形成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近日,beat365英国官网发展成就观察实践团宁县分队在指导老师刘阳杰带领下赴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镇原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一行首先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及遇村遗址参观学习。石家及遇村遗址即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地处马莲河东岸,泾河以北。遗址所在早胜原,旧称枣社原,是宁县境内最大的原块。商周时期据文献记载属公刘居豳之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带领全体实践队员参观遇村遗址发现的城垣和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并对石家墓地的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介绍。石家及遇村遗址的出现首次建立起了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对于认知周文化在西土统治格局的演进,即西周的灭亡与平王东迁后的西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石家及遇村遗址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梁鹏飞说:“陇东地区是周文化起源的重要区域,也是西周晚期以来,周与西北地区戎人、秦人彼此接触的前沿地区。石家及遇村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周秦戎实力此消彼长的复杂关系,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实践团一行来到宁县庙咀坪遗址与宁县境内马莲河河道进行考察。庙咀坪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与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黄陶片,采集的周代陶片多为夹砂灰褐陶。夏孔甲时,周人先祖不窋为躲避战乱,率族人沿漆水北上至马莲河、泾河迁徙至今甘肃陇东庆阳(庆城)一带,远离中原王朝的战乱纷争。不窋教民稼穑,开荒辟地,壮大部落,周部族兴盛的基业在此奠定。不窋之后,又一位周人首领公刘带领部族,向自然条件更好的北豳(董志塬一带)迁徙。公刘率族在此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修整农田、种植五谷,农耕文明得以迅速发展与壮大。《史记·周本纪》在讲到公刘率众迁徙安居的功业后说:“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诗经·大雅·公刘》赞颂的就是这段历史。“周人以农业立国,《豳风·七月》叙述了农人一年间的辛劳艰苦与生活状况,再现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实践队员段雪梅说。
旧石器时期中代,镇原县已有人类活动。常山下层文化由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也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相对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早于先周文化。其主要文化遗址——常山遗址就位于镇原县城西约三公里的茹河南岸旁。走进镇原县博物馆,实践队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茹水文明——镇原历史文物展》,该展出以镇原地方历史沿革为序、以丝绸之路为线将其串联起来,突出展示了镇原茹河流域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特色文化。在看到镇原县博物馆镇馆之宝——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后,实践队员高宁说:“这枚诏版正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翔实物证,同时也对研究秦时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实践团还参观了王符纪念馆。王符,字节信,主要生活于东汉和帝、安帝时期,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因不得仕进,“乃隐居著书三十馀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许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王符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潜夫论》的书写历程离不开陇东大地的塑造与陇东文化的熏陶。实践队员韦星辉说:“先周部族的居陇经历,为后世陇东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参观王符纪念馆,我对‘陇右文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华夏文明探源与传承”为主题,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镇原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在寻访周人发展印记、探寻陇东地区周秦文化渊源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不仅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见识了陇原振兴与巨变,更意识到青年老员工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讯员:潘燃)